發表文章

「假新聞」到底是什麼?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該如何對抗?

為何人們開始注重「假新聞」?          在網路的日漸發展下,人們漸漸習慣網路所帶來的便利生活,而手機的普及化更是讓人能更隨地隨地的傳遞、接受消息。資訊爆炸的衝擊,同時也產生了可能會有暗湧在其中的假訊息的問題,而也因此出現了 「 資訊失序(information disorder) 」一詞,來形容「資訊因不恰當使用,而使社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此一現象,導致資訊失序的三種訊息型態包括:並非惡意的不正確內容的 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 有目的傷害特定對象的不正確內容的 不實訊息(Disinformation) ,以及基於現實欲對個人、組織、國家造成傷害的 惡意訊息(Malinformation) ,而假新聞實際上並沒有精確的定義,故在學界中更傾向用不實訊息(Disinformation)來表達不確實的新聞報導。           假新聞 在維基百科上來說, 為以不實資訊誤導大眾,以帶來政治、經濟、市場、或心理得到成就感和利益的新聞或宣傳 , 事實上,假新聞早在很久之前就已存在,然而,在近代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假新聞,而公認使假新聞成為人們討論熱潮的原因,則是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前美國總統唐納.川普使假新聞一詞爆紅,也讓假新聞這個詞在2017年時,被 美國方言學會(American Dialect Society)與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選為該年的世界年度代表字。           而假新聞是否能幫助總統大選的結果也是令人感到十分好奇的一件事,也有人專門為此進行了 關於假新聞對投票決定影響程度的研究 ,而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假新聞很可能確實對一組具有戰略重要性的選民的投票決定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假新聞對我們政治話語的有害污染極有可能是足以影響一場勢均力敵的選舉結果。」 「假新聞」如何影響人?          除了假新聞一詞的流行, 「 後真相 」一詞的使用率也比2015年增加了2,000%,也被牛津詞典認定為2016年的年度國際詞彙,該詞典將「後真相」定義為「涉及或表示客觀事實在塑造公眾輿論方面的影響力不如訴諸情感和個人信仰的情況。」,在總統競選期間中,對於支持該競選者的人來說,針對競選者的聲明所發表的諸多事實查核,似乎都無關緊要,人盲目的情感與個人信仰影響著自身的判斷。